张名振和郑成功返航泊靠苏州,就已经是三月二十二了。
再算上从苏州逆流而上、沿长江航行一千多里,经南京、九江直到武昌,至少也得四月上旬才能跟沈树人取得联系。
相比之下,北京城距离辽东战场就要近得多,仅仅三月初十这天傍晚,就已经有第一波小道消息传回,说是洪督师镇守的松山城已经被鞑子攻破。
相比之下,倒是塔山、杏山等地区的部分部队被运粮船队海路救回的事儿,影响力没那么大,山海关那边也没急着用六百里加急回报,反而比松山陷落的消息更晚送回京城。
兵部得信之后,陈新甲还没敢第一时间让崇祯知道,还怕不准确,让人再去核实因为沦陷的消息是山海关吴三桂送回来的,没有亲历者作为直接人证。
可惜,兵部也只瞒得一夜,第二天早朝时,一些不知从哪儿风闻到蛛丝马迹的言官们,就直接跳了出来。
当然,这第一批反对者,而非陈新甲的政敌,反而是一些自以为一片公心的“正直之士”明处的反对者往往不是最可怕的,也不是最阴险的。
那些躲在后面煽风点火,让暴脾气的同僚先上的,才是官场上最可怕的。
所以,这第一批言官,就以左都御史刘宗周、东宫詹事林欲楫、少詹事黄道周为首。
刘宗周率先出言抨击:“陛下臣等风闻松山失陷、洪承畴部覆没,松山之战迁延半年,兵部却不能救,足见兵部人浮于事、迟钝无能”
林欲楫紧随其后:“臣附议,臣亦弹劾兵部尚书陈新甲渎职怠惰之罪”
说句良心话,刘宗周、林欲楫、黄道周这几个人,人品气节都是有的,历史上大明亡国时也都能殉国。只是有点过于迂腐、不知变通。
比如刘宗周当初第一次被罢官,就是因为反对杨嗣昌劝皇帝加征“练饷”,认为流贼四起就是因为税负过重,皇帝不该加钱练兵,反而应该解散一些军队减轻财政负担、然后靠轻徭薄赋就能感化李自成张献忠放下武器。
这番话也算有点道理,很符合儒家的“仁政”要求,可惜没操作性李自成张献忠都尝到甜头了,岂是皇帝减税就能放弃造反的
而另一位黄道周当初之所以被罢官,也是因为反对杨嗣昌、陈新甲跟鞑子议和、暂时虚与委蛇。
历史上杨嗣昌忧惧病死后,黄道周才被崇祯请回来。而这一世因为沈树人的蝴蝶效应,杨嗣昌倒是还没死,只是重病离开了京城的权力中枢、在南阳奄奄一息阻击李自成。不过这并不妨碍黄道周依然被崇祯请回来了。
于是,这些曾经或反对练饷、或反对议和的文官,就自觉大公无私,率先发难了。
崇祯还不知道松山失守的消息,听几个言官捅出来,顿时大惊,连忙质问陈新甲:“陈卿果有此事兵部为何不上报”
陈新甲大汗淋漓,连忙出列、免冠谢罪:“臣昨夜才得到消息,因为只是山海关吴三桂送回的败报,有些细节尚未核实,也不知洪承畴生死,故而未敢连夜搅扰圣听。”
崇祯这些年听败报也听出经验来了,立刻痛苦地长叹:“那就是说,多半就是大败了只是不知道具体损失而已”
陈新甲语气愈发卑微:“陛下,松山被围,已经半年。臣两次派出过援军,每次六千人,可都是未过宁远,即被建奴击退、或直接被歼灭。
我大明已经损失不起了,否则,如何还有余力拱卫京畿此事还请陛下给臣几日时间,慢慢了解前线损失详情”
崇祯气得法令纹乱抽搐,连连发火。而就在这当口,黄道周也跳了出来,继刘、林二人之后,补上第三刀:
“陛下纵然兵部无兵可调、不能救援。但去岁洪承畴与黄台吉决战之前,兵部职方司曾数次趣战,迫洪承畴不得持重。
将能而君不御之者胜,将在外,而后方文臣不明敌情、胡乱指挥,自古便是兵家大忌如今关外十余万精兵终致丧尽,臣以为当追究兵部相关诸人误军之罪”
崇祯其实也知道陈新甲没什么过错,但是兵部肯定是有一群喷子该担责任的。被黄道周一提醒,他立刻回想起来了,也找到了宣泄怒火的口子。
于是崇祯立刻想起一茬算一茬,拍案怒吼:“朕想起来了确实曾有这回事,陈新甲你们兵部下属职方司,去年有多少人反复上书、劝朕催促洪承畴速战的”
陈新甲心中暗暗叫苦,但也只能如实供出来:“确曾有此事去年九月决战前,职方司郎中马绍愉、员外郎张若麒,都曾上书请求催促洪承畴速战。
当然,臣也有不察之罪,当时觉得他们所言有理。因为松锦之战,前后迁延年余,朝廷十几万大军长期驻扎在外,军粮靡费已然消耗不起”
陈新甲心里很清楚,其实当时崇祯也是因为后勤拖不起,想要洪承畴速战的。
而马绍愉、张若麒这俩人,无非是希望揣摩迎合上意的小人,想挑皇帝希望说而没人敢说的话,由他们说出来,好换取升官发财。
当时的局面,就有点像长平之战、其实是赵王自己被廉颇拖得后勤受不了了,这才让赵括速战速决。赵括只是执行了赵王的意思。
洪承畴当时的境遇有点像廉颇,他明知道主动寻求决战希望不大,还是得前进。
去年马绍愉、张若麒刚上奏时,崇祯还觉得这俩人有担当,夸奖了几句。现在洪承畴终于全军覆没,崇祯需要寻找撒气的,陈新甲把这些名字一说出来,崇祯就跟抓住救命稻草一样,大怒下令:
“那还不把马绍愉、张若麒二贼拿下洪承畴覆灭之过,他们至少要承担大部分责任蒙蔽圣听,误导部堂,简直罪不可恕”
刘宗周、黄道周见至少咬掉了陈新甲两个爪牙,今日也就暂时不为已甚,见好就收。
而退朝之后,兵部内部也是一团大乱,一边不得不把两个郎中、员外郎抓起来移送有司,一边疯狂搜集更多关于前方的军情消息,
想方设法弄点败中求胜的好消息,或者是希望洪承畴本人最好别死、能突围出来,或者是力战殉国。只要有好消息,就能减轻兵部的罪责。
崇祯是很忙的,倒也没空每天责问一次陈新甲,他回宫之后就越想越气,竟气得病倒了,不得不稍微调养了一两天。等病好后再跟陈新甲算总账。
陈新甲当然知道皇帝病倒的这两天有多么宝贵。
所以,他先亲自参与了对马绍愉、张若麒的预审,还跟刑部派来协查的人一起,拷问相关口供。
马绍愉、张若麒这俩去年逼着洪承畴决战的大喷子,当然也不是甘心坐以待毙的主,所以这两天里咬死了口径,
还拼命想办法搜集前方当初各阶段作战的细节情报证据、想证明“并非当初催促洪承畴决战这个决策有问题,而是洪承畴战术指挥无能,调度失计,统兵无能”。
找到一些证据后,他们就跟陈新甲商量,挑选对兵部有利的留下、对兵部不利的就想办法隐匿不报。
说白了,就是把尽可能多的黑锅,往洪承畴身上推。
陈新甲当然知道,这么做要担着干系。但他也知道,马、张二人的这番龌龊操作,对于整个兵部而言,确实是有好处的。
于是他也就昧着良心,睁一只眼闭一只眼,为了小团体的利益,往洪承畴身上多泼脏水。
这边刚把揽功推过的活儿做的差不多,另一方面,前方军队在这两天之内,还真就带回两条败中求胜的好消息。
三月十二傍晚,陈新甲正在焦头烂额时,一份山海关方向来的塘报,又送到了他案头。
“部堂大人意外之喜啊算是败中求胜了今日山海关方向才有曹变蛟、李辅明回报,说是之前给山海关吴三桂部运送军粮的护漕船队,自上个月底运粮抵达山海关后,得知塔山、杏山等地守军至今被鞑子围困。